微环境下的pH 探针

2025-09-05

       有时候,我们需要了解微环境下(如组织内、细胞内、液泡内/溶酶体)的pH条件对某些生命活动的影响。如细胞内pH是如何影响转染核酸的命运,酶的活性是如何受pH调控的等。此时,一款表现优异的pH指示剂(探针)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        FITC 的荧光(以及吸光度)高度依赖于 pH 值,可以用来作为pH指标剂。也就是先在不同已知pH的标准缓冲液中测量FITC荧光强度,建立一条“荧光强度-pH”的标准曲线。然后测量样本的荧光强度,代入标准曲线反推出pH值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荧光法。从原理来看,我们假设的是FITC的荧光强度只与pH值相关,事实上并不是这样。荧光的强度还受FITC的浓度、光路和检测的稳定性、背景荧光、以及荧光的漂白程度的影响。比如说FITC荧光强度上升了,可能不是环境中的pH上升引起,而是环境中FITC浓度增加导致的。

      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引入了双荧光比值法。

       双荧光比值探针通常有两个荧光染料:一个对pH敏感(如FITC),另一个对pH不敏感(如TRITC)。下面具体讲如何解决问题的:

校正探针浓度差异:
        机制:对pH不敏感的荧光信号作为内部参考(Internal Reference)。它的强度只与探针的浓度和分布有关。
         效果:当你计算 比值(pH敏感信号的强度 / pH不敏感信号的强度) 时,分子和分母都同时包含了探针浓度的信息。这个比值抵消了探针浓度的影响。无论一个细胞加载的探针是多是少,只要pH相同,它们的比值就是相同的。
校正光路和检测器的波动:
        机制:光源波动或检测器灵敏度变化会同等地影响两个波长的信号。如果光强减弱10%,两个信号的强度都会减弱10%。
        效果:在计算比值时,这个系统性的误差同样会被抵消掉。比值保持不变,只反映pH的变化。
校正光漂白和探针泄漏:
        机制:探针的泄漏和光漂白通常对两个波长的影响是成比例的。
        效果:同样,比值计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,使实验结果更加稳定可靠。
提供内置的校准:
        机制:通过使用高pH(碱性)和低pH(酸性)缓冲液对细胞进行滴定,可以建立一条比值-pH标准曲线。
        效果:此后,在任何实验中测得的荧光比值,都可以通过这条标准曲线直接换算成绝对的pH值,而单荧光法很难进行这种精确的绝对定量。

       现在我们所需要的是为这两种荧光找到一个载体,能输送到微环境中去。这种物质首先能标记两种荧光,而且两种荧光的标记比值稳定;其次,要对生物体无害,而且不易被代谢。葡聚糖能很好地满足以上要求。

       TDB LABS 提供两种这样的探针:FITC-TRITC-葡聚糖500和FITC-Antonia Red-葡聚糖 20,FITC 的荧光强度依赖于 pH 值,而 TRITC 和 AR 的荧光在 pH 值 2 至 10 之间几乎保持不变。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在 pH 值范围(3.5 至 8.0)内精确测定和监测活细胞或组织 pH 值的应用(见图1,2)。

图1.  FITC-TRITC Dextran(FTD500) 双荧光随pH变化的关系

图2.  FITC-Antonia Red Dextran (FARD20)双荧光随pH变化的关系

      我们再来看看两个产品的双荧光比值与pH关系的 Henderson-Hasselbalch 方程拟合情况。

图3. FARD与FTD产品的双荧光比值与pH关系

       从上面可以看到,两个产品的工作跨度在pH3.5 至 8.0 之间,这已经覆盖了生命体的酸碱范围。Thermo fisher也有类似的产品: LysoSensor Yellow/Blue,其激发在紫外365nm,能量较高,可能对细胞等检测对象造成一定的伤害。

 
 
 
[1] Han, J. & Burgess, K. Fluorescent indicators for intracellular pH. Chem. Rev. 110, 2709–2728 (2010).
 
[2] Takahashi, S. et al.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Practical Fluorescent Chemical Tools To Measure pH Values in Living Samples. J. Am. Chem. Soc. 140, 5925–5933 (2018).
 
[3] Weigert, R. (Ed.) Advances in Intravital Microscopy From Basic to Clinical Research. Springer Science. ISBN 978-94-017-9360-5. DOI 10.1007/978-94-017-9361-2. Heidelberg (2014).

<span leaf="" style="color: rgba(0, 0, 0, 0.9); font-family: " pingfang="" sc",="" system-ui,="" -apple-system,="" blinkmacsystemfont,="" "helvetica="" neue",="" "hiragino="" sans="" gb",="" "microsoft="" yahei="" ui",="" yahei",="" arial,="" sans-serif;="" font-size:="" 17px;="" letter-spacing:="" 0.544px;="" text-align:="" justify;="" -webkit-tap-highlight-color:="" transparent;="" margin:="" 0px;="" padding:="" outline:="" max-width:="" 100%;="" box-sizing:="" border-box="" !important;="" overflow-wrap:="" break-word="" !important;"="">

上一篇

下一篇

Ribo-tRNA 分析
技术 技术

技术

59870

QQ QQ

QQ

QQ:1279306

微信 微信

微信

微信
微信

返回顶部